脑外伤概念
脑外伤指由于外物造成的、头脑部肉眼可见的伤,一般可引起严重的后果。脑外伤常引起不同程度的永久性功能障碍。这主要取决于损害是在脑组织的某个特定区域(局灶性)还是广泛性的损害(弥散性)。不同区域的脑损害可引起不同的症状,局灶性症状包括运动、感觉、言语、视觉、听觉异常等症状。而弥散性脑损害常影响记忆、睡眠或导致意识模糊和昏迷。
在临床上,脑外伤患者常常因为一侧颅脑造成损伤导致肢体出现偏瘫现象。术后及早进行康复能最大限度使患者恢复运动等功能。
水疗作用
最新研究发现,水中平板步行训练在脑外伤偏瘫患者恢复后期有明显的康复效果,水疗通过浮力、压力、阻力、温热效应作用于人体。
目前水疗是应用很广泛的一种物理康复疗法,对人体的作用主要有温度刺激、机械刺激、化学刺激和心理作用。冷水可提高肌肉的应激能力,降低疼痛,使呼吸加深加快,消炎消肿等;温水能促进血液循环,加强新陈代谢,放松肌肉,缓解疼痛,等;热水浴时血压可升高,心跳加快,汗腺分泌增加,出汗明显增多。静水压刺激可调节呼吸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及淋巴回流,可消水肿,是肌力训练的阻力来源之一。冲击刺激可引起血管扩张,神经兴奋,也可用来清理开放性伤口之结痂及老旧敷药等。根据阿基米德定律人体沉入水中的重量约等于人体排开同体积水的重量,通常人体在水中失去的重量约等于体重9/10。因此在水中行走时,比在陆地上行走对地面的压力要小得多。如果下肢肌力很小很弱时,患者在水的浮力的帮助下,也能抬起自己的腿进行行走训练。人在水中步行会受到水的阻抗,水的密度比空气高出827倍,所以人在水中运动所受到的粘性抵抗约为人在空气中行走时的19倍。这就是说,当人在陆地上的跑台与水中的跑台上行走,如果跑台的速度与行走的时间都一样的情况下,水中运动所消耗的能量约是陆地上的10倍以上。
术后患者进行1—3个月的前期康复训练,主要是扩大患者的关节活动度、减少肌肉紧张度、减少肌肉痉挛。待患者恢复到一定程度时,进行后期的康复训练。
后期康复训练
设备:流水康复训练池SL-1(如下图所示)、带有双杆的平衡板、水下跑台、水下台阶。
1、平衡板上步态练习,在带有双杆的平衡板上进行正确的步态练习,正确的步态练习是行走的基础,避免由于肢体不恰当的运动产生代偿。偏瘫患者往往会呈现出划圈步态,主要是走路时表现为患腿膝僵直,足轻度内旋及下垂,足趾下勾。起步时,先向健侧转身,将患侧骨盆抬高以提起患肢,再以患侧髋关节为轴心,直腿蹭地并向外侧划一半圆前走一步。由于多见于下肢痉挛性偏瘫患者,所以又称"偏瘫步态"。在步行训练的时候,针对偏瘫患者进行正确的步态训练时后期康复的第一步。正确的步态应该为:人在正常自然的条件下移动身体,交替迈出脚步的定型的姿态。训练频率:30分钟每天。
2、待患者的步态正常,可进行单腿负重练习。训练频率:10分钟每次,3次每天。
训练顺序:健侧单腿练习,双手扶杆——健侧单腿练习,单手扶杆——患侧单腿练习,双手扶杆——患侧单腿练习,单手扶杆——健侧单腿练习,无杆支撑——患侧单腿练习,无杆支撑。
3、通过负重的练习,待患者腿部力量变强。可进行水下台阶的练习。
由于水疗的优越性,水通过浮力作用于人体,减轻人体在水中所受重力,使之进行体育运动更轻松。当人体进入水中之后,根据浸入水中的深度不同,浮力作用会减轻不同程度的体重负荷。
训练顺序:浸入到颈部一下,减轻体重90%的水下台阶练习——浸入到胸部以下,减轻体重70%——浸入到髋一下,减轻体重50%,浸入到膝部一下,减轻体重10%。
4、恢复后期,患者可在水下跑台进行一定的运动。训练方法:在水中跑步台上,患者先进行低速度的跑台运动,逐渐增速。保持正确的姿势,挺胸收腹,步幅不可太大,速度在50米每分钟左右开始,逐渐增快,开始可借助双杠,扶手等帮助行走,待熟悉后,不用借助工具便可行走,逐步过渡到慢跑。频率为:20分钟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