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疗对截瘫患者的康复作用
一、水疗对截瘫患者的康复功效
最新研究发现,水疗和运动疗法的结合,对截瘫患者的康复起到较为明显的功效。截瘫急性期,通过水的温热效应,减少肌肉痉挛;截瘫早期,通过水的浮力,预防压疮,增强离床能力;截瘫后期,通过水的阻力、浮力等作用,患者在水中进行平衡杆训练,增强腿部能力。
二、截瘫
截瘫是由于直接操作(如火器、刀刺伤等)和间接操作(脊椎骨折、脱位等)脊髓所致。文中介绍脊髓损伤导致的截瘫,是指颈胸腰段脊髓损伤后,受伤平面以下双侧肢体感觉、运动、反射等消失和膀胱、肛门括约肌功能丧失的一种病症。
脊髓损伤是指由于外界直接或间接因素导致脊髓损伤,在损害的相应节段出现各种运动、感觉和括约肌功能障碍,肌张力异常及病理反射等相应改变。脊髓损伤的程度和临床表现取决于原发性损伤的部位和性质。脊髓损伤主要表现为运动缺损,感觉丧失。
颈椎脊髓损伤往往引起四肢瘫。医学上一般将第二胸椎以上的脊髓横贯性病变引起的截瘫称为高位截瘫,第三胸椎以下的脊髓损伤所引起的截瘫称为下半身截瘫。其中,上述功能完全丧失者,称完全性截瘫,还有部分功能存在的,称不完全性截瘫。早期为弛缓性瘫痪,约3~4周后,逐渐转为痉挛性瘫痪。
三、截瘫患者早期康复治疗
急性卧床期(发病后1—2周)
1)保持呼吸道清洁2)保持ROM及瘫痪肌群的长度3)预防压疮4)大小便再学习。
亚急性期(发病后3—4周)
2) 改善血管运动控制能力2)提高姿势控制和平衡能力训练,例如在PT床上,在他人身体接触帮助下,进行长坐位、短坐位练习,伸手取物等。在亚急性期,可以通过水疗中用浸浴的方法,通过半身浸浴的方式,可以缓解患者的痉挛和肌肉萎缩、增强残留肌力,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早期康复(2—3个月内)
1)床上运动:翻身,床上移动,肘膝手膝位支撑,卧位转移。
2)平衡的再训练:独立的长坐位,短坐位练习
3)增强肌力的训练:悬吊+渐进性抗阻练习
4)转移训练—床到椅子上的转移,椅子到厕所的转移
5)轮椅训练:在轮椅上的操作,轮椅的驱动
可在水疗中进行水中轮椅的训练,由于水的优越性,在水中进行训练,更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和对轮椅的控制能力。
6)控制痉挛,挛缩,保持活动度,可用方法:长时间的被动牵拉,水疗,例如:温水浴、局部冰敷法。温水浴冷水可提高肌肉的应激能力,降低疼痛,使呼吸加深加快,消炎消肿等;温水能促进血液循环,加强新陈代谢,放松肌肉,缓解疼痛,等;热水浴时血压可升高,心跳加快,汗腺分泌增加,出汗明显增多。
7)躯干与四肢的灵活性训练和力量训练及其功能性动作的初步训练,方法有:静态平衡练习和动态练习的转移动作,PNF。
8)ADL训练,可借助轮椅,将移乘技术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中后期康复(3—6个月内)
主要为步行阶段训练(主要针对于截瘫患者中不完全性损伤,在神经平面下存在运动能力)对于不同的截瘫患者来讲,损伤的程度不同,所受的训练也不一样。如:C2—C4,斜板床上站立,C5—C7,平衡杆内站立,C6—T5,平衡杆内行走,T6以下,如果脊柱伸肌和腹肌肌力在3级或者3级以上则可达到功能性步态以稳定骨盆和躯干,或者借助于矫形器行走,T10—L3,靠下肢支具和拐杖行走。L3—L5,4点步或迈越步态。
1)平衡杆步行训练
在水疗池中进行步行训练,水疗通过水的压力、浮力、阻力和温热效应作用于人体。
步行初期,通过吊臂的方式,将患者带入水池内,在水池中带有平衡杆,患者两手握着平衡杆,进行步行训练。如上图所示,在水中,由于水的浮力的作用,患者髋部以下浸入水中,所受重力为在陆地上的50%,如果下肢肌力很小很弱时,患者在水的浮力的帮助下,也能抬起自己的腿进行行走训练,有利于患者在水中进行步行,由于水的阻力作用,患者在水中所有的阻力是在陆地上的10倍,这样使得患者在水中步行消耗的能力是陆地上的10倍。
下面运动适用于姿势基本正常,不用步行架等笨重的助行器,站立时双手能游离做其他活动,注意力不会过度集中在步行上,心血管能够负担,有一定的速度和耐力,连续走5分钟,平路距离可达500米左右。
2)水中抗阻练习
利用水下阻力鳍板,扣在患者的脚踝,进行下肢水下抗阻训练。 训练频率:20分钟每次。
3)水中台阶训练
待患者恢复到一定时期后,进行上下台阶的练习,通过次练习,有利于患者的腿部力量的增强和平衡协调能力的提高。训练频率:20分钟每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