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炎是指由于生物源性感染如病毒、细菌、螺旋体、真菌、寄生虫扥所致,或感染后、接种后所诱发的脊髓灰质和白质的炎性病变。临床表现为运动、感觉障碍及括约肌功能障碍。
脊髓炎多数起病较急,病前或发病时常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脊髓损害比较完全,大部分可以在数月内有不同程度的脊髓功能恢复,预后较好。
脊髓炎的临床特点
除了具有脊髓病变的运动、感觉及自主神经功能三大障碍外,多数各有感染因素的存在,临床上根据感染性质的不同,有不同的特点,急性非典型的脊髓炎起病急,发展迅速。常伴有双下肢麻木或背痛,数小时或数日内发现受损平面以下运动障碍,感觉缺失及膀胱、直肠括约肌功能障碍。
运动障碍:早期为脊髓休克,主要变现为双下肢松弛性瘫痪,肌张力低下,腱反射消失,病理性阴性。脊髓休克可持续3-4周。休克过后,逐步出现病理性锥体束症,瘫痪肢体的腱反射亢进,肌张力增高和部分肌力恢复。
感觉障碍:传导束型感觉缺失,病变平面以下所有感觉消失,少数患者在感觉消失区的上缘有一个感觉过敏区,是因后根受刺激所引起。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1、排尿障碍2、排便障碍3、循环系统障碍。
脊髓炎的康复治疗
一、康复治疗程序
1、初次评定,通过问诊、检查、辅助检查,根据患者脊柱骨折及脊髓损伤的处理情况,全身情况,现有残疾及并发症,以及精神,心理智力状况。年龄,性别,社会经济背景等,对患者的残疾状况进行综合评定。
2、制定康复目标,根据初期评估的情况制定合理的初期和远期的康复目标。
3、制定治疗程序及实施治疗,根据初期评估的情况和康复目标制定治疗程序,并按照该程序实施治疗。
4、再评定,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治疗进展情况,再次进行客观的评定,了解是否按预期康复目标进展,据此修正和补充康复目标及治疗程序。
5、决定去向,通过康复治疗和反复评估,确认患者康复已达到顶点之后,决定患者今后的去向,如回归原工作或者调换工作,回归家庭或疗养院等。
二、康复治疗原则
1、早期开始,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即可按照病情开始康复治疗,越早开始越容易恢复。
2、循序渐进,从从易到难。
3、依照患者目前功能情况,制定和调整康复方案。
4、力量和耐力训练。
5、全面康复。
三、康复功能训练治疗—运动疗法
1、关节活动度的训练:为了预防瘫痪肢体的关节活动范围受限及利于日后日常生活动作的完成,从发病开始,就要对瘫痪肢体的关节进行被动活动,每个关节均应被动活动10-15次,每日至少完成1次,应尽量使每次活动达到全范围关节活动。
2、肌力增强训练:对未完全瘫痪的肌肉施予充分的训练,对四肢瘫痪者及不全瘫痪者应着重训练其残存肌力,以利提高其自理和独立能力,对完全性截瘫者应着重训练肩带、背部、和上肢的肌肉,尤其降肩胛肌、伸肘肌。肌力训练除采用徒手抗阻训练外,还可以利用哑铃、拉力器等,训练强度和时间视患者体力和健康状况而定。
3、坐起训练:脊髓炎患者待生命体征稳定后,即可开始坐起训练,为避免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患者可从平卧位转为30°斜卧位根据患者适应情况,逐渐增加体位的倾斜度,直至最后90°直立位。
4、坐位平衡练习
患者躯干肌有一定力量,经床上坐起训练后,即可训练其坐位平衡,首先从双手支撑开始,然后过渡到不用手支撑保持坐位,逐步过渡到能抵抗一定的破坏力而能保持平衡,
也即坐位平衡从一级到三级的训练。可通过坐位下从不同方向捡木钉、弯腰捡拾地面物品、与同伴或治疗师传球等多种方法来提高坐位平衡能力。
5、适当的水疗训练
水通过浮力、压力、阻力、温热效应,适用于骨关节疾病、神经性疾病、代谢性疾病、心血管疾病、消化性疾病等。
可调控水流变化,对于偏瘫、截瘫、骨关节等患者,通过阶梯性调节水流速度,水流速度的变化引起患者在水中所受压力和阻力的变化,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呈多样性。压力可以进血液循环及淋巴回流,提高心肺功能,改善浮肿症状人在水中步行会受到水的阻抗,水的密度比空气高出827倍,人在水中运动所受到的粘性抵抗约为人在空气中行走时的19倍。所以,当人在陆地上的跑台与水中的跑台上行走,如果跑台的速度与行走的时间都一样的情况下,水中运动所消耗的能量约是陆地上的10倍以上。
可以实现从康复早期(治疗师被动运动)、中期(患者主动运动)、后期(患者肌力等能力的增加)的恢复。
对于脊髓炎来说,要早诊断、早治疗,同时,应该积极地、早期地进行康复治疗,避免各种并发症的出现,这对于患者的预后有较大的影响。